環保意題中我們不斷聽到碳中和,碳中和是什麼?提及碳中和前,要知道人類活動是目前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例如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作生產動力和發電等用途,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從 1970 年至今增加超過 78%,導致氣候變化、全球暖化現象不斷加劇。
而碳中和是什麼?碳中和概念指的是面對當前碳排放量持續升高,為了減低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危機,透過植樹造林、轉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使在特定時間內累積的減碳量抵銷自身產出的碳排量。
要做到碳中和,除了透過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碳匯(Carbon Sinks)吸附二氧化碳之外,不少企業和組織想通過碳補償(Carbon Offsetting),透過投資植樹或保育森林來吸收釋放出來的碳,使碳的排放量與清除量能夠達到平衡;或是發展碳市場(Carbon Market),透過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交易、購買配額,換取二氧化碳的排放權。
然而,這些對環境來說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嗎?
實際上,利用樹木自然吸收二氧化碳以達到減碳目的,需要在種植後數十年才可發揮減碳作用,而且樹木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卻遠低於人類製造溫室氣體的速度,對減緩氣候危機的作用可謂微乎其微,而碳排放交易體系也並未真正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稱不上為解決方案。
若要實現碳中和,從源頭淘汰化石能源,直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大氣中,才是最關鍵且有效的做法。
透過上述說明,我們了解到碳中和並非「零碳排」(Carbon Free),零碳排指的是生產與製造過程完全沒有排放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是導致氣候變化的元凶,而當中遠不止二氧化碳。為了遏止全球暖化,各國在 2015 年簽訂的《巴黎協定》中承諾,抑制全球升溫幅度在攝氏 1.5 度之內,且爭取在 2050 年或更早前就實現淨零排放,以防止更嚴重的氣候危機爆發。
因應科技發展,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生產電動車等綠色產業,以多元化的能源供應全面取代煤炭發電及化石燃料,有助達到碳中和。隨著減碳成為全球重要趨勢,香港亦提出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
想邁向碳中和,不能只淪為口號,我們可以從實踐低碳生活做起,如減少開冷氣、以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嘗試選購本地食材、奉行多菜少肉的飲食等,養成有助減少碳排的習慣,幫助減緩氣候變化。
YouTube: https://youtu.be/fKrch84upH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unday.fon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undaysharing
#環保 #回收 #綠在區區 #香港 #源頭減廢 #氣候危機 #全球暖化 #環保酵素 #惜食 #減癈 #減碳生活 #溫室氣體 #低碳旅行 #四電一腦 #小型電器 #金屬回收 #塑膠 #玻璃樽 #廚餘 #回收環保站 #碳中和 #零殘忍 #crueltyfree #海洋有善防曬 #新地方 #環保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