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新地方|回收識條鐵|驚艷登場之玻璃|

玻璃,是一種透明的固體物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廣泛使用。我們知不知道,它是如何產生?


這就要追溯到3000多年前,發生在一艘腓尼基人商船的故事了。他們是一個古老且擅長航海和經商的民族,被稱為腓尼基人。他們終年生活在海上,以商船的運輸為生。


這天這艘商船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當時這艘商船裝滿了一種晶體礦物——天然蘇打。不知道航行了多久,正好趕上海水落潮,船被迫擱淺。船長決定暫時靠岸休息。他們上岸不久,決定先生火做飯。而海岸邊上連個石塊也找不到,根本沒有辦法把鍋架起來。這時那位船長提出用船上的蘇打塊作為架鍋的基石。一頓酒足飯飽之後,正好海水也漲潮了,他們收拾東西準備繼續航行。沒想到當把鍋拿起來以後,在鍋的下面發現了晶晶亮亮的寶石。


船員們非常高興,這時有一位船員疑惑地說這裏之前並沒有這樣東西。船長聽到之後,陷入的沉思。他拿起作為支架的蘇打塊,又看了看腳下的沙灘,一個大膽的猜測出現在腦海中。於是他馬上讓船員們再次把鍋架起來,好進行驗證。


原來,他們用來架鍋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了化學反應,產生的晶體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混和在一起,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了玻璃球,買到世界各地,他們也因此發了大財。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玻璃具有良好的透視性與透光性,便廣泛應用在於建築中。另外,因為玻璃具有較高的化學穩定性,所以還常用來製造包裝容器、盛裝食品、藥液和各種化學製品。


而玻璃是天然惰性物料,棄置時雖不會對環境釋出有害物質,由於它不會腐爛、侵蝕及風化,要遇到超過1,400℃高溫才會熔化,所以送往堆填區萬年後也不會自然分解,只會耗用堆填區空間。


香港現時玻璃回收​率只有5.6%​,循環使用一個玻璃樽,節省的能源能讓60W燈泡發光100分鐘、電腦啟用25分鐘或洗衣機操作10分鐘;而使用廢玻璃碎粒熔製再生玻璃,比全採用原材料製作坡璃,可節能達30%。


我們是否要好好重用並回收用過的玻璃容器呢!?


Youtube: https://youtu.be/go-dOK4d4no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undaysharin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unday.fong/


#環保 #回收 #綠在區區 #香港 #源頭減廢 #氣候危機 #全球暖化 #環保酵素 #惜食 #減癈 #減碳生活 #溫室氣體 #低碳旅行 #四電一腦 #小型電器 #金屬回收 #塑膠 #玻璃樽 #廚餘 #回收環保站 #碳中和 #零殘忍 #crueltyfree #海洋有善防曬 #新地方 #環保新地方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