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香港的廚餘問題,政府發表 《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廚餘計劃》),及《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藍圖》)並制訂管理廚餘策略。
廚餘管理策略分四大類:
第一類源頭減廢,要減少廚餘首要目標是避免產生廚餘,建立「惜食、減廢」文化。預備食材時不要高估自己的食量,切忌「眼闊肚窄」。家中的食物以及罐頭,入貨時盡量把較快到期的,放於較前位置,以免過期仍未食用。水果蔬菜較易腐爛的食物,不宜囤積過多。出外點餐前先想一想自己能吃多少,若未能吃清盡量打包,先從個人的習慣開始減少製造廚餘。
第二類食物捐贈,「惜食香港運動」亦推廣食物捐贈,以鼓勵商戶向慈善機構等捐贈剩餘食物。個人亦可考慮把安全食用的剩食,捐贈到回收食物的機構,幫助有需要人士。食物銀行是坊間的非政府機構,是志願團體、環保組織等,用作設立回收及轉贈食物的平台,惠及有需要的人士。
食物銀行接收的食物種類廣泛,包括主糧(米、麵、罐頭等),用作補充營養及纖維的副糧(麥片、餅乾、奶粉、煉奶等),新鮮食品(蔬菜、瓜果、急凍肉類、熟食、麵包等)、以及調味品和飲品等。即使如此,不同的食物銀行也會因應人手及設備等,對捐贈的食物設有不同限制,捐贈前應先瞭解目標機構的要求才行動。
一般不接受的食物如含酒精成分的食物、魚生、壽司、蛋製和奶製等容易變壞的食物,中西成藥、藥材、沒有註明或已過食用期限,以及開封了的預先包裝食物也不接受。大家可親身到各機構的收集地點捐贈食物,部分機構更於不同地區設有收集中心,甚至在指定商場設置捐贈食物收集箱,出發前應先留意有關機構的開放時間。
第三類廚餘收集,不能避免的廚餘應盡量從源頭分類及回收再造,轉化為有用資源。環保署於2021年推展規模更大的廚餘收集先導計劃,主要接收私營(包括工商業)及公眾場地的廚餘,先導計劃會收集經源頭分類的廚餘,再運往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O·PARK1)處理,將其轉化為能源及堆肥。
第四類轉廢為能,香港首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O·PARK1)已於2018年開始投入服務,將廚餘轉廢為能/材。為達致「零廢堆填」的目標,政府會繼續發展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及善用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以提升本港的廚餘處理能力。
雖然家居廚餘回收仍未廣泛推行,而我們可以動動手腳將家居廚餘變成有用的資源,我們不妨一起分享交流一下!
Youtube: https://youtu.be/UsSXkwvLFx8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unday.fong/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undaysharing/
#環保 #回收 #綠在區區 #香港 #源頭減廢 #氣候危機 #全球暖化 #環保酵素 #惜食 #減癈 #減碳生活 #溫室氣體 #低碳旅行 #四電一腦 #小型電器 #金屬回收 #塑膠 #玻璃樽 #廚餘 #回收環保站 #碳中和 #零殘忍 #crueltyfree #海洋有善防曬 #新地方 #環保新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