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塑膠產品是由化石燃料
製成,化石能源同時是氣候
危機主要的禍端。由提取到精煉、製造、運輸,每一步都導致氣候變化
現今製造塑膠所產生的碳足跡溫室氣體效應,已經等同於全球航空業
所製造的碳足跡
。在沒有任何經濟
模式變動之下,到2050年,海中
塑膠
重量將超過所有魚類
的重量。
想了解更多一齊看看 – 成膠之路
塑膠曾經是一種全天然產品,早於3500年前人類用橡膠樹的樹汁造成橡皮球。現今塑膠被人類生產為人造產物,物料也由橡膠樹汁變為化石燃料(原油與天然氣)。為什麼!? 因為化石燃料比植物性原料更加便宜。
20 世紀塑膠開始真正大量出現,膠容器、膠袋、膠樽相繼灌出。直至2019年全球每分鐘就購出100 萬個膠樽,2021 年將增加 20%。而99%的塑膠產品是由化石燃料製成,化石能源同時是氣候危機主要的禍端。
由提取到精煉、製造、運輸,每一步都導致氣候變化。一來大量製造塑膠會令石油在地球的貯存量急速下降,製造的過程更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氮等,使大氣中温室氣體濃度增加、温室效應增強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
再加上塑料是從石油和天然氣提煉生產的,難於自然分解。科學家更估計一個塑膠樽大約需要450年的時間,才能自然降解,如果焚燒更會產生大量熱能以及有害氣體,因此大部份20世紀製造的塑膠產物到今天仍然存在。
即是我嫲嫲用過那個膠樽,雖然已經掉了,嫲嫲亦過身,今天那膠樽都仍未自然降解,仍然存活,要大約第11個後代出現那膠樽才有機會自然降解。請問塑膠問題還不正視,我嫲嫲仍有機會有第11個後代嗎?
研究亦指出,2015 年共生產了 70 億噸的塑膠垃圾,只有 9% 被回收,12% 被焚燒,剩餘的 79% 通通進入了堆填區或環境中,污染全球的陸地、海洋,嚴重傷害環境和生態,而每年仍然有大量新的塑膠被生產。
現今製造塑膠所產生的碳足跡溫室氣體效應,已經等同於全球航空業所製造的碳足跡。在沒有任何經濟模式變動之下,到2050年,海中塑膠重量將超過所有魚類的重量。
這些進入海洋生態體系的塑膠,大部分最終會回到處於食物生物鏈頂端的人類身上,科學家已證實人體正受到塑膠微粒的污染,微塑膠已經從食物,空氣或經皮膚進入人體。澳洲一所大學研究更指出每星期我地進食大概5g塑膠,相等於一張信用卡。
疫情期間為減低病毒傳播的風險,不少人改變用餐方式選擇外賣服務成為新常態。環保組織推算香港人於疫情期間,每星期共消耗超過1,018億件即棄塑膠,包括飲管、塑膠餐具、即棄塑膠器皿及外賣膠袋,是2019年同類型調查數字的2.2倍。
環境局估計香港人每日耗用400萬至600萬個口罩,每日生產了約15公噸的塑膠垃圾。即棄口罩主要材料的不織布、過濾層以及橡筋等,這都是由塑膠材料製造,不能回收重用亦難以分解。加上疫情下我們的網上購物需求上升,網上購物會使用更多包裝,特別是塑膠袋及封箱膠 (膠帶),間接增加了使用塑膠包裝的機會,情況讓人擔心。
塑膠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研究對未來20年的塑料污染所做的第一次的全面評估,估計到了2040年地球上預計將有13億噸的塑料充斥環境,如果將全部塑料攤平,將會是英國土地面積的1.5倍。最終我們的土地、海洋、生物,甚至人體也會含有塑。
這個情況是否我們想出現呢?
YouTube: https://youtu.be/rS66CmQfw0Q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undaysharin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unday.fong/
#環保 #回收 #綠在區區 #香港 #源頭減廢 #氣候危機 #全球暖化 #環保酵素 #惜食 #減癈 #減碳生活 #溫室氣體 #低碳旅行 #四電一腦 #小型電器 #金屬回收 #塑膠 #玻璃樽 #廚餘 #回收環保站 #碳中和 #零殘忍 #crueltyfree #海洋有善防曬 #新地方 #環保新地方